除了滋味口感,有特点的包装也是很多茶友能快速识别出茶类的诀窍。
譬如看到圆滚瓷实的老树桩样式、再切成一片片的,就知道是安化黑茶;看到竹笋壳包裹着的,就知道是普洱茶;如果看到大竹箩筐原装的茶叶,那基本是六堡茶无疑了!
大概觉得颜值不够档次的消费者挺多,小编看到一些商家会在箩筐外面再套上一个棉布袋,白色居多,带提手,视觉效果立增。
大竹箩外表质朴,一眼看过去,会给外行人一个茶叶似乎也不够高级的印象。
但实际上,六堡茶最传统的包装就是用竹箩。
竹箩筐包装:六堡茶独特。
历史上,黑茶以边销、外销、侨销为主。为了方便运输,大部分茶叶都会紧压成各种形状,常见的有:
饼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
砖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青砖、陕西黑茶、四川藏茶等)
柱茶(湖南黑茶-千两茶、六堡茶等)
大箩茶(广西六堡茶)
沱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
对比可知,黑茶类中,“大箩”包装为六堡茶特有。
竹箩筐包装:最实用、最适用的六堡茶包装
为什么如此,主要原因有二。
1、地利优势,包装成本低
历史上,六堡茶主要用于“外销”,消费市场集中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茶商们考虑到的海上的长途运输,六堡茶需要一种既不破坏茶叶,又能节省成本的包装方式。
劳动人民是很聪明的,六堡周边盛产竹子,竹篾编织的茶箩省钱又实用。于是就地取材,将它们编织成大箩,然后将六堡茶炊蒸变软后压入箩(现代工艺六堡茶专门的一道“炊蒸压箩”工艺),制成几十公斤的“大箩茶”。
长途运输中,既节省包装成本,又能很好的保证了茶叶的完整度,成为了六堡茶主要的包装形态。
茶百科大箩存放的传统工艺六堡社前茶
2、大箩包装有助于提升六堡茶品质
虽然说选用大竹箩最初是出于降低包装成本和运输方便的考虑,但这种“必然”的选择却“偶然”的让人们发现了大竹箩存放六堡茶的独特优势:
(1)相对密闭、适度透气的包装,最利于六堡茶的自然陈化。
竹箩恰好就是这样的容器。
漫山遍野的竹林,是最纯天然的材料,手工编织,环保无异杂味。竹箩的底部及内壁用牛皮纸铺隔,再把茶叶放进去,用作存放六堡茶的容器最适用。
传统的六堡农家茶,闷堆、干燥后,就直接放进这样大箩筐内长期存放起来,越陈越香。
一则不直接接触竹箩,干净卫生;二则相对密闭,透气适度。箩筐内形成一个小环境,茶气积聚,在正常的仓储环境下,后期的陈化稳定、良好。
(2)“蒸压”促进发酵,“抱团”营造良好的后发酵“氛围”
现代工艺六堡茶制作中,经过“蒸压”,茶叶的温湿度经过了一个大的转变周期,促进了内含物质的转化。
六堡茶的陈化,其实就是茶叶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内含物质的转化,大箩装的六堡茶得益于“抱团”的优势,营造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在后期陈化过程中,能较好的保存茶香,汤色加深,滋味变醇,陈香突出。
上世纪五十年代梧州出口马来西亚大箩六堡茶的情形
历史上,出口的六堡茶,主要消费对象是港澳茶商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矿厂企业,当时“大竹箩”包装已经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们收到茶叶后都会将大箩茶拆散,或散装使用,或按自身需求重新包装。
上世纪60-70年代,为了加大六堡茶的推广,提高零售额,市场开始推出以老八中、木纹黄盒、山水盒、黑盒等为代表的小包装六堡茶。但尽管如此,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出口的六堡茶依然以“大箩茶”为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竹箩包装那么好,那市面上的六堡茶为什么还是各种小包装居多,不怎么看见大箩茶呢?
原因很简单,一次性买几十斤茶叶的只是少部分人群,大多数人还是以自喝或送礼为主,所以各种精美的小包装、礼盒型的六堡茶在市面上更为常见。
而且,事实上很多小包装的六堡茶,都是从紧压的大箩茶分拆出来的,从品质来说,它们与“大箩茶”是一样的。
茶百科大箩存放的传统工艺六堡二白茶
茶友们可以根据自己购茶的目的、收藏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小包装的可以边喝边藏,砖茶、大箩、砖饼沱的可以长周期的存放。
虽然大部分消费者不怎么常见大箩茶,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箩茶越来越少,相反,随着六堡茶的持续升温,大箩茶更是藏家及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 2011-2020 等闲堂
豫ICP备1402402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