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 行走茶区2019第五站:安徽黄山
2019-05-05 15:02:00 来源:本站 浏览:552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2019年3月29日,茶百科人员行走茶区到达安徽黄山,学习、制作黄山毛峰茶。

品黄山毛峰茶,不得不提黄山。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气势磅礴而不外露,雄伟秀丽又神秘莫测。它就在那里,不喧哗于市,本真自然,庄严而神圣。

黄山毛峰茶,一如黄山一样。

黄山毛峰的产区及生长环境

黄山毛峰属烘青类绿茶,烘青绿茶,即其干燥方式以烘干为主。根据GB/T-19640规定,黄山毛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黄山市管辖的行政区域内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的38个产茶乡镇。

黄山市位于皖南,在自然地理上属于中亚热带北缘,黄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为以中山为骨架的中低山和盆谷相间的地貌类型,境内山峦重叠,地势陡峻,沟谷交错,茶园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和丘陵盆地。

黄山市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湿度大,日照时数偏低,无霜期长。茶区腐殖质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在5~6之间。这完全符合茶树生长习性: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喜酸怕碱、喜湿怕涝。

黄山毛峰的由来

要说黄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时代。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立歙州,经唐朝,再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才改名为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徽州府至清末。

《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

《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

《歙县志》记载:“毛峰,芽茶也,南则陔源,东则跳岭,北则黄山,皆地产,以黄山为最著,色香味非他山所及。

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已独具特色、声名鹊起了。当时的茶在制作工艺上已有很大提高,品种也日益增多,基本形成毛峰茶的雏形。

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创制,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黄山毛峰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歙县茶商谢正安开办了"谢裕泰"茶行,在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黄山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外形似雀舌而微卷,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有“轻如蝉翼,嫩似莲心”之美誉。

外形如此秀美,看着就犯馋,不禁想品尝一番。今日不讲工艺,我们来交流一下品饮黄山毛峰茶的感受。

第一道冲泡时,干茶遇水之后,黄山毛峰像是脱掉了包裹的外衣,瞬间变得嫩绿清秀。

原来微卷的茶叶,在水中开展了些许,像是文静的绅士在众人面前跳舞时的羞涩。

第一道茶汤清澈嫩绿,轻嗅一下,细腻淡雅的兰花香。品一口,鲜爽甘甜,茶汤鲜活、滑口。

第二道,茶叶香气变得浓郁,兰花香、板栗香明显,滋味纯正,口齿留香。

第三道,汤色杏黄,熟果香,滋味浓醇生津......

四五道之后,叶底嫩黄,自然展开,肥厚成朵。整个冲泡过程中,滋味不曾苦涩。

每一泡的滋味及香气都缓慢递进,层次分明。

高品质黄山毛峰茶,因其制作过程不揉捻,内含物质析出慢,所以较其他绿茶耐冲泡。

黄山毛峰茶,就像是一位谦谦君子,缓缓而来,步伐稳重,不急不慢。脾性是极好的,温文尔雅,耐心交谈。

偶尔用滚烫的沸水试一下它的小性子,却也是没有的,真真是刻在骨子里的修养。

不禁联想到黄山,真的是一脉相承的气质。

黄山毛峰茶的最后一步工序干燥,以烘干为主。方式有机器烘干、人工烘干。

我们选择人工烘干,燃料为木柴。这也是黄山毛峰喝起来不但没有青涩味,还很甘甜爽口顺滑的原因。

你去过黄山吗?不妨试一杯黄山毛峰明前茶,感受一下黄山的气质。


爱茶,爱上一种生活方式!

○订阅茶百科微平台: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个人微信交流:13027628832

○茶百科淘宝店铺:茶百科精选茶馆

http://chabaike.taobao.com(长按网址复制)
友情链接

© 2011-2020 等闲堂

豫ICP备1402402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