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肉桂是灌木型的中叶类晚生种,因其茶香像肉桂的香气而得名。
传说最早是慧苑坑的一个名丛,也有说原产于马枕峰。
武夷岩茶素来有“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岩茶两生花,为什么是"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之说,此说法意思就是肉桂品种茶香气奇高。
近年来,随着肉桂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经遍布武夷山正岩产区的九龙窠、水帘洞、三仰峰、马头岩、桂林岩、天游岩、仙掌岩、响声岩、百花岩、竹窠等小产区,并且发展到整个闽北各县市和省外。
肉桂,以其香气辛锐持久而备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其它岩茶的滋味特色外,更有典型的桂皮香;品质好的带有乳香味,有的甚至出桂花香、水蜜桃香等。每一泡的香气、滋味更具有层次变化,七八泡而有余香余味。
其味醇厚,水中沉香,饮后口齿留香。当然,也有其缺点,大多肉桂的汤中都略带有微弱的涩感,这是其品种特征之一。
肉桂,以香见长,是岩茶中香气最霸道的品种之一。也是目前武夷岩茶中最热门的品种之一。不同山场的肉桂,极具不同的特征变化,这也正是其迷人之处。爱好岩茶的友,从以往的喝品种,转变为目前较热衷的品“山场”。
即同样的肉桂,生长在不同的小产区,就会形成不同的滋味、香气、韵味特征,比如牛栏坑的肉桂(戏称“牛肉”)、马头岩的肉桂(戏称“马肉”)、天心岩肉桂(戏称“心头肉”)、虎啸岩的肉桂(戏称“虎肉”)等等,都各有特色。
前日茶百科人与茶友一同品鉴一款老茶马头岩肉桂(戏称“马肉”),并作记录与友们分享美好的品味过程。
被茶友们戏称的“马肉”,就是指马头岩肉桂。
马头岩,因形似马头而得名。旁有磊石岩,像五匹奔弛的骏马,又叫“五马奔槽”。
马头岩四周皆茶园,属于武夷岩茶正岩核心山场,位于大红袍景区南面,该峰北面有小路可攀登,十分险峻,其上可环视武夷山景区大部分岩峰。
“马肉”是非常极具典型的岩上特征,有茶友形容它“就像四十岁的男人”,其香气高昂,滋味醇厚,既有明快的外在之美,又有温雅的内在之美。
周五下午,天气晴朗,茶百科茶室内,白瓷盖碗及品杯、玻璃公道、纯净水、三位茶友。
闻干茶,淡淡的炭火香。沸水温盖碗后,投茶入瓯,摇香细嗅,炭火香、花蜜香,细细分辨,尾香有淡淡的奶香。
注水而后出汤,橙红明亮,闻盖香,短暂的炭火香后,花香显。杯底是浓浓的花蜜香味。
二道汤,炭火香味降低,汤中淡淡的果酸,茶友们说的“武夷酸”吗?品杯冷后闻,花蜜香浓郁。公道杯挂杯香是蜜香加奶味。盖香是桂皮香加奶香味。
三道汤,色橙红,淡淡炭火香,果酸味稍强,浓浓花蜜香,余味奶味。品杯香,花蜜味更浓。盖香有炭火味,但已减弱。公杯香是花香浓。
四道汤,色橙红,汤香为稍弱的炭火香,花蜜香,奶香味,辛辣感,有微苦涩。品杯香微炭火香,加之淡淡的奶香味。盖香为稍弱的炭火香,加上淡淡的果酸味。公杯香挂杯仍是花蜜香浓。
五道汤,色同上,汤香微弱的炭火香,加之微微的果酸。味微苦,奶香,后味淡淡的果酸。品杯喝完茶汤后闻香是花蜜香加淡淡的奶香。盖香是木质香加果糖味。口腔回甘生津优雅。
六道汤,水温沸水稍延时闷泡,汤色同上。香是果木香加奶油香味。入口甜、顺,余味奶香。盖香是木质香、果糖香加淡淡的奶香味。口腔饮后甜。
七道汤,色减弱,橙黄亮,奶香、桂皮香、草香味。汤感顺滑,甘甜,奶油味。品杯香花蜜香持续存在。公杯杯底香仍是花蜜香。
八道汤,色橙黄明亮,汤香果木香,味顺甘甜,盖香桂皮木质香加上甜甜的味道。公杯花蜜香减弱。
叶底,待冷后闻,清凉感强,均匀明亮,蛤蟆背明显。
然后,不再继续冲泡,而是直接玻璃壶中煎煮。
八泡后煮出来的汤色
待沸腾后再煮一二分钟,汤色橙红明亮,非常浓郁的木质香、果糖香、糯糯的气息充盈整个房间。入口枣甜味,然后微苦涩,煮壶上飘扬着浓郁的奶香乳香。
茶友总结说:“我被这马肉完全收买了,辛锐的桂皮香直品出了高级感,尤其是它特有的炭火香、木质味、果酸味、回甘生津、公杯中花蜜香持续存在直到最后,淡淡的奶香,真的是齿颊留香,香的层次变化更是美妙!”
“这是一场难得的肉宴!”
而对于喜欢岩茶的茶友来说,如果能吃遍各种“肉”,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或追求。
而这其间,所谓各种各样的“肉”,就是茶友对武夷岩茶肉桂喜爱的另类表达方式。茶百科人会为茶友们慢慢分享更多的“全肉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