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梳理---六堡茶“简史”
历史上的六堡茶至今已有1500多年,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名茶之列,成为朝廷贡茶。
建国后,因战争而已经几乎完全停滞的六堡茶生产被重新提上日程,主要通过“茶船古道”(“茶船古道”的起点:苍梧六堡镇合口码头)外销到东南亚和港澳地区,成为出口创外汇的一项大宗业务,又称“侨销茶”
据文献记载,中国茶叶广西省分公司梧州支公司(现为梧州中茶)的六堡茶冷水渥堆工艺最晚在1958年已经开始应用于量化生产,在“全国统一一盘棋”的形势下,这种“冷水渥堆”技术所生产的六堡茶成为主流。大家也记住了这种松烟味、槟榔香、汤色红浓、口感甜醇的六堡滋味。
六堡茶真正开始为国内饮茶人群所瞩目,是在普洱茶兴起之后。同为黑茶类的六堡茶,在当时一些刚接触它的茶人看来,与普洱老茶相似的特点,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
2005年之后,六堡茶的生产经营逐步放开,各种各样的工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相对于厂家茶(现代工艺六堡茶),这种总体上以延续以前农家传统制茶方法的六堡茶被称为农家茶,即“传统工艺六堡茶”。
2016年6月14日,六堡茶国标定义发布,并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018年12月30日,《广西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DBS45/057-2018六堡茶(传统工艺)》颁布,并将于2019年6月30日开始实施。
新的地方标准中最明显最重点的部分是对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定义、制作工艺流程的界定和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品质感官的要求。
六堡茶(传统工艺)标准的出台,为六堡镇传统工艺六堡茶确立了地位。至此,“官宣”了六堡茶进入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并立的新阶段。
“简约化”解析 --- 传统工艺六堡茶特色及分类
传统工艺六堡茶是以六堡群体种为原料,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复炒复揉、堆闷、干燥等传统工序制作而成,一般由茶农或合作社采制。
另外,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说法,即强调大树、古树原料,以传统工艺进行制作“六堡生茶”。这个名词只是借用模仿了普洱生茶的概念,本质上和传统工艺六堡茶(农家茶)是一个概念。
特点:
延续以往传统制茶工艺,轻微发酵(堆闷阶段),无渥堆发酵。
制法不一,陈放方法不一,且没有标准化的规程,故有“一家一味,百家百味”的特点。
从外形来看,条索粗壮完整,黑褐偏青,有光泽,新茶时期的口感,会偏青、涩、刺激感;汤色一般为浅绿黄或浅黄色;茶味较浓厚,香气清新,常有花蜜香,口感清甜鲜爽、微涩、回甘明显。
讲究自然“陈放”,随着年份的增加,传统工艺六堡茶在汤色方面,会逐渐加深为橙黄、橙红、红亮。而滋味方面,则会逐渐陈化出愈发醇厚的汤感和沉稳的果香、陈香等,还有最为人称道的“槟榔香”。
茶谷,即茶芽,常见有比较幼嫩的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秋茶、霜降茶等,采制原料多为一芽二叶三叶,还有少量的一芽四叶。
可按采制季节细分为几个时段,常见的社前茶、明前茶属于春茶,寒露茶,霜降茶属秋茶类。
按茶树的生态环境分为高山六堡茶、古树六堡茶、野生茶等。主要是指的是茶树所处的位置、树龄及种植环境。
每种分类方法都是为了方便区分茶叶的品质与口感,也并不一定要严格套用。
六堡茶“网红”打卡地--- 不倚村(核心产地优势)
六堡茶的品质特性和区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区域可能是几个连绵的山丘,或者是方圆几公里的一大块茶山或许只是一块坡地。由于不同地理环境下独特的小气候,茶园地理(高山或坡地或台地)、植被、土壤及品种小群体内的差异,导致产区内某一区域和另一区域的茶品口感和香气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就成就了六堡茶“一山一味”的特色。
据民国时《广西通志》记载:恭州村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昧浓而香,往往价格昂贵。
恭州是古称,正山即现在的不倚村周边的产茶区城。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蔽日,茶树得水分足,且高山多雾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
不倚村的茶园面积很大,且品种较纯(六堡群体种),由于交通不便,海拔较高,相对原生态的环境也造就了不倚茶优异的品质。
不倚茶以醇厚为特色,滋味强浓,茶香层次丰富,水路厚而和谐,茶韵醇厚。
体验派:茶百科人的2019六堡社前茶和老树明前茶的对比品鉴记录
温杯,投茶。
滋味:六堡社前茶汤感细腻,花香,甘蔗甜,略涩,鲜爽有刺激感。中段滋味更浓厚有层次,涩化而生津,自喉咙回甘,然后充满口腔的浓甜。
不论是六堡社前茶还是明前茶,当下品饮,必是择其鲜爽刺激,花香天然。
与之伴生的正常范围内的涩感、苦意,其实不必介太过介怀啊,因为,对于“越陈越香”的传统工艺六堡茶,这才是未来最可期的转化因子!
© 2011-2020 等闲堂
豫ICP备1402402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