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手工信阳毛尖(品),本地旱种,芽叶级别,黑龙潭高山茶,每份70克装,顺丰包邮。
品名:全手工信阳毛尖
级别:一芽一叶初展
品种:本地原生旱种
产地:信阳毛尖核心产地黑龙潭高山茶
制作:传统古法全手工锅炒,生锅、辉锅、二次炭火烘焙而成
品质:花果香栗香浓郁,甘甜醇厚,滋味鲜爽,回甘快
简易包装,每份70克装。
干茶条索,色泽墨绿,满身茶毫。每泡投3克即可。
一块块白色是石头,我们工人在采茶季就一直住在这山顶上,几处房子为采茶工人住宿、吃饭、休息之处。
上者生烂石。连续第三年精选的信阳毛尖茶菁就采自这里高山之顶。
群山之中周围环境,向南望不远处就是南湾湖水库。
采回来的高山茶菁芽叶,主要是单芽及一芽一叶,大小不会太均匀,并且颗粒也不会像“大白茶芽“那样大且长,这是信阳毛尖本地旱种的特征,另外就是芽叶发嫩黄色,而不是低山的嫩绿色。这些都是精选好茶的特征。
采摘回来的高山本地旱种茶菁,抓起来看下细节图,芽头饱满短小。
筛分级别。通过不同大小筛空分出三个等级。机器正下方为最先通过漏下的单芽,近年右侧为一芽一叶,左侧为一芽一二大叶及叶片。
筛分出的芽叶。茶百科推荐的这批信阳毛尖就是这个级别的。
再把筛分出的相应级别茶菁通过机器吹风去除小叶片、黄片、鱼叶等。
手工锅炒杀青,俗称“生锅”。传统的锅炒,木柴炭火,“生锅”工序起杀青、初揉作用。
全手工锅炒杀青,俗称“生锅”。全手工,人工制作,“生锅”杀青更彻底、更均匀。机械杀青是看不到这样的茶菁在锅中均匀散开的效果。
“熟锅”:是做形、发挥香气、增进滋味的关键工序。
熟锅继续以“裹条”为主,不时挑散,反复进行,不使茶叶成团块,约3~4分钟,茶条较紧细,茶把稍放平,进行“赶条”,赶直茶条。茶条稍紧,互不相粘时,改用手直接“理条”,亦称顺条或抓条、甩条。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手心为宜。然后于锅心10 cm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叶从“虎口”甩出,撒开抛到茶锅上沿,茶条则顺斜锅自然滚回锅心,如此反复进行,茶条逐渐紧细、圆直、光润的外形。熟锅茶叶达七八成干(含水量35%左右),茶条细紧、圆直、光润、鲜绿,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上。全部过程历时约7~10min。
上图为“熟锅”中的“抓条”。人工不停的变换手法,抓条,甩条,抖散等重复循环,直至成形完成。
熟锅,又称“辉锅”。此时甩条。通过前面的“抓条”,然后顺势从虎口向上甩出,茶条从倾斜的铁锅上滚下来,达到理条的效果。
生炭火。利用果木炭火的热慢慢烘干信阳毛尖茶。
初烘:俗称“打毛火”。尽快上烘,散发水分,固定外形。
下面是果木炭火。你会发现信阳毛尖的制法很类似西湖龙井和六安瓜片的结合。这种初烘、拉烘打毛火的烘干方式很似六安瓜片的工艺。
罩在炭火上方。这个过程,考验的是茶师傅的“坐功”,呵呵,旁边放个小凳子守着,一刻不得离开,不然烘焦茶叶,前面所有的工夫全费了,茶叶报废。
每翻动一次之前,用手感知温度,时间不能太长,避免把茶烘焦。及时下笼翻动。翻动手法并不是乱翻,而是如上图在蓖笼顶部轻拍,茶叶自动下落。
每次翻茶时,把焙笼从炭火上取下,翻均后再上烘。如此连续多次,直至烘到含水量10%左右。手抓茶条,稍感戳手,但嫩茎折不断,色泽鲜绿,稍有清香,即可下烘。
下烘摊凉后。俗称择茶。我自己亲自拣出回青、叶片、老枝梗、茶末及其他异物等,这个过程很考验我的耐性。
摊凉挑拣之后,写明日期,装茶。
到这里并不是成品茶的。接下来第的一晚或一天,等于是回潮一样,茶叶没有完全干燥,内部的水分会向外走,待第二天再重复前面的“初烘”过程,继续炭焙“复烘”。
复烘。要烘至含水量6%左右才算最终完成。
成茶。好茶不怕等和晚,成就一杯上好的茶,是需要时间的加持的,急不得。然后,茶要再存放至少一周甚至两周时间退去火气,如此才能真正成就一杯好茶,品饮才更美味。
盖碗冲泡后的叶底,鲜嫩且有活性。
© 2011-2020 等闲堂
豫ICP备1402402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