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盖”地虎?盖碗,真不是“盖”的!
2019-09-17 10:17:00 来源:本站 浏览:476

何为盖碗?

仿佛从字面就可以明白,其有盖有碗,故名盖碗。

其实不然,原来这盖碗最奇特的在于它有茶托,川人又习惯称之为茶船子。

盖碗茶具,由碗、盖和船组合而成,造型独特,制作精巧。

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在休闲文化颇为浓郁的四川成都一带最先兴起。

后来,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遍及于全国。

关于盖碗的发明还有一则故事传闻:

晚唐人李匡乂(又作李匡文)作《资暇录》三卷,其中《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

简单翻译就是:崔小姐在饮茶时,因为茶盏很烫手而深感不便,于是想出个办法,取一个小碟子垫托在杯下。可虽然不烫手了,可杯子却又滑动倾倒。于是继续开动脑筋,用蜡在小碟中作出一个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茶盏。这样茶盏既不会烫手,又不至倾倒。

这就是盖碗的前身,叫托盏或者托子。

但是,崔小姐虽然创意出了碗和托的组织架构,但却一直没有给加盖。盖碗的盖子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据说,是明朝人给加上去的。

这也和饮茶方式的变革有关联。

唐、宋时期,人们喝茶的方式是“煎茶“和“点茶”,这样的方式下,大约茶汤的温度都很高,貌似用不着给茶碗加盖。

到了明代,曾经在唐宋盛行的厚实黑釉茶盏逐渐消失,变成了更加轻快明朗的青瓷,白瓷等薄壁瓷器,这类瓷器不如黑釉瓷保温,于是有人觉得应该给加个盖吧,这样又保温又避免落入灰尘。

至此,三位一体的盖碗儿也正式诞生了。

“盖碗茶”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在于茶具的可用可赏,而且盖碗茶的文化意蕴也是很丰富的,为喝茶带来了很多乐趣。

比如: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具有浓厚的文化含义

何为“三才”?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谓之人。

小小一副茶具便寄寓了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又比如,我们现在用盖碗儿只是为了更方便的静心喝茶、品味茶趣,可是在以前的老茶馆,连盖碗儿茶具的摆放都是颇有讲究的,被称之为茶阵。

据说过去江湖上的茶阵,阵势复杂,处处是玄机,还都蕴含了各自的暗语。

小编搜集了一些流传在老成都茶铺里盖碗门道,一起来涨知识吧!

1【茶盖朝下靠茶船】

含义:幺师,茶母子都要喝完了,赶紧给我掺水!

用这种方式请堂倌单独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两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给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馆给所有茶客统一添水时才行。

2【茶盖上放片树叶】

含义:暂时离开,莫收盖碗

老茶馆一般都是先付茶钱后喝茶。客人有事想暂时离开一下,可以在茶盖上放个小东西,火柴、小石子甚至树叶都行。

或许是放一片树叶容易被风吹跑的原因,现在大多是把盖碗茶的盖子,将就地放在椅子上,表示这里有人,还要继续喝,只是暂时离开一会。

3【茶盖朝外斜靠茶船】

含义:外地人,有困难。

如果外地帮会的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找本地帮会的人寻求帮助,就会如此摆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语后便会在茶馆里寻找,介绍双方认识。

旧时的茶馆,是个小江湖,经常临时充当帮会或组织的办公场所。现在有困难就不要搞这个名堂了,多半盖子搁软了都没人懂。

4【茶盖立起放茶碗旁】

含义:钱没带够,要赊账

这种茶具的摆法叫棱起,在重庆话中也就是指生意有困难、没办法的含义。喝茶时忘了带茶钱,如有朋友在场,为了避免尴尬,可以此示意茶馆老板,先赊着茶钱,改天再补。茶馆老板也懂得起,不会点破,给客人留面子。

不过,使用这种暗语的一般是老熟人或有信誉的人,生面孔没法用。

5【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含义:茶已喝完,可以收桌子了

小小一杯盖碗茶,”真不是盖的“(表示某方面很优秀。是一方言,褒义词)!其中的含蓄和机智,让人叹为观止。

鲁迅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爱茶,爱上一种生活方式!

○订阅茶百科微平台: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个人微信交流:13027628832

○茶百科淘宝店铺:茶百科精选茶馆

http://chabaike.taobao.com(长按网址复制)
友情链接

© 2011-2020 等闲堂

豫ICP备14024027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