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科2019凤凰单丛--宋种黄栀香品鉴
此款宋种因茶中独具栀子花香,故归属于凤凰单丛十大香型之黄栀(枝)香。
茶品特点:春茶,高山茶,老丛,两次炭焙,香韵融合。
产地:潮州凤凰镇乌岽山乌岽村狮头脚(海拔约1200米左右)。
干茶:成茶条索紧卷,灰褐色,较油润。
投茶量:7克(茶友可根据自己的口感适当增减)。
器具:白瓷盖碗,容量120ml(紫砂壶,朱泥壶等亦可)。
方式:(纯净水)沸水冲泡。
第一道:汤感特别“抓”人,细、甜,略带焙火香,绝对称得上是凤凰单丛茶界的“一见钟情”型。入口即被吸引,让你迫不及待想喝第二杯。
第二道:汤色是喜人的菠萝黄,澄明、干净。杯香似栀子花香,虽然极浓郁,却又不似贡香凤凰单丛的高猛、锐和浓艳。
清代史学家赵翼点评苏轼的诗,有这么一句:“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赞其诗词有“举重若轻”的气质。宋种的香,即是如此。
第三道:生津明显,回味间口腔充满茶香。盖香花蜜香,叶底浅嗅有焦香味,深嗅,有月季花般浓郁的蜜甜香和栀子花的奶香味。
第四、五道:滋味醇、顺。一阵苦苦的味觉袭来,稍一停留就迅速化开的无影无踪,茶汤的甜变得更甜。
第六道:汤色明黄,活泼明快,令人愉悦。杯香持续而有层次变化丰富,杯面盖香的花香、奶香、蜜香清新,叶底丛味、苔藓味,仿佛置身于山野间的凤凰单丛茶园。
高山,老树,林下,满目笼翠,枝干上苔藓披挂,满满都是大自然的气息。
第九、十道:沸水高冲之下,茶汤橙黄亮透,滋味甘甜,入口滑爽,香气幽深,更有一种幽幽渺渺、清清凉凉的气息弥布颊齿之间。
制作的充分,炭焙的到位,造就了这款茶持续的细腻花香、从始至终甘甜醇顺的汤感、韵味十足的品饮体感。
这样的清幽意境或许只有品饮过的人才能懂吧,所谓“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大概就是此意了。
仿佛一轴宋代山水,轻展画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又仿佛一曲婉约宋词,自在飞花轻似梦。
连续冲泡十多道。
清甜、醇顺的滋味还在,细腻的香气沁入心脾,清雅的韵味化作情思万缕,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关于宋种的小百科》
宋种,是凤凰单丛的一个品系。
茶农应用扦插育苗,或取穗嫁接的方式,使这个株系产生了新的后代,保持和发展了宋种单丛茶的个体特征。
宋种黄栀(枝)香,是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一号宋茶,生长在位于海拨约1150米的乌岽村李仔坪的茶园里,据测树龄超过700年。
相传,它是南宋末年村民李氏选育而成,故而被称为宋种或者宋茶,初因叶形宛如团树之叶,称为团树叶。由于它叶子型态与其它茶树相比,叶形椭圆而阔,常被称为“大叶香”。
1946年凤凰侨商于安南(今越南)开茶行出售这款单丛茶,以生长环境之稀有及香型特点,取名“岩上珍”。
1956年乌岽村生产合作社精工炒制后仔细品尝,悟出栀子花香,更名“黄栀香”。
1958年该茶带往福建武夷山交流,用名“宋种单丛茶”。
1959年大跃进时期,称为“丰产茶”。
1969年春,因文革之风,改称“东方红”。
1980年,农村生产体制改革时,此茶树由文振南管理,称为“宋茶”。
1990年,因树龄大、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而被称为“老茶王”。
再后来,被人承包管理采制。
因为种奇、香异、树老、历经时间久,这棵茶王树成为最有影响力、最知名的灵魂性茶树。一路走来,它的名字、身份的变化就是一部浓缩的凤凰茶历史。
2017年,茶百科在李仔坪、狮头脚村长住采制春茶。再次见到时,由于树老衰弱等多种原因,它已经枯死。只能是遥想当年,空余嗟叹了。
除此之外还有宋种黄茶香、宋种蜜兰香等等。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宋种几乎都是由母树扦插、嫁接繁殖而来,虽然小有规模,但产量依然有限,所以高山宋种单丛品质好,价格较高。
© 2011-2020 等闲堂
豫ICP备14024027号-9